之于患者,已是超乎职责的爱
作为不孕不育领域的知名专家,王皖莉主任以“处事果决、严谨干练”而被大家所熟知。对待患者,她总能拿出百分之一百二的精力来。“不辞辛劳,无怨无悔,我认为这是每一个从医的人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从医而从一。”也正因为王主任对医学严苛,对自己严格的态度,已过大衍之年的她依然坚守初衷:只要有急诊,第一个赶到的一定是她;只要还有患者,最后一个吃饭的也一定是她。在她的眼中,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疲惫和倦怠,有的只是一句“患者需要我”!
正因为对患者超乎职责的爱,王主任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患者的尊重和敬爱。一位在德国开餐馆的患者特意回到江阴为王主任做了满满一桌子的菜;一位澳大利亚的患者带着特产特地回来给王主任报喜;一位移民英国的患者趁着假期带着家人一起回来看王主任,并向王主任深深鞠了一躬……这样的案例太多太多,回江阴探望主任的,在微信报喜的,在她们心中,跟王主任永远有一种羁绊,这份情感的连接,叫做“常回家看看”!
、
之于医德,荣誉加身却始终坚守底线
医者的荣耀并不仅在于医技本身,医德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医者的灵魂可能并不等同与天使的灵魂,但其肯定如草原般广阔,如红莲般热烈,如露水般清新。而王皖莉主任的医魂,恰是如此。每一次王主任都婉言谢绝患者的红包,甚至有一次有一名患者偷偷的趁王主任不注意而把红包放在桌上,王主任发现后主动交给了院领导退还给了患者。红包,坚决不收!贫困患者,能帮则帮!而这份坚持的背后,只源于一点:对医学尊重,对患者感激!
对王主任而言,医学不是能藏污纳垢的领域,对医学尊重,这是对生命的不亵渎,是保持严谨医学之心的根基。“其实我更应该感谢病人,并不是病人感谢我。”在王主任眼里,病人的信任,是她从医的精神食粮,是让她在医海不沉沦的一叶扁舟。
之于家庭,她有这样一个小奢望
谈到家庭,除了对懂事能干的儿子的自豪外,王皖莉主任更多的还是愧疚和希望。愧疚的是好久没有一家人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家常;愧疚的是有多少年没和家里人一起旅游,放松心情;愧疚的是她甚至好久没和儿子通个电话,谈谈近况。
问到她的希望,抛去宏伟的医学目标,她跟笔者说道:“我就想趁着假期和家里人一起去趟海边,我们一家人都特别喜欢大海。”说到这,王主任非常幸福地笑了笑。这份笑容的背后,是远远的期待和每个从医者最朴实的心境。
如今,在静好的时间罅隙中王皖莉主任偶尔会憧憬着退休后的美好时光,然而你现在能看到的,永远只有她忙碌在一线时的身影,秉着初心,在科室和专业的发展中,砥砺前行。